作者:王波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期待。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注入更強勁動力。
文化是一定生產關系的器物(器物文化)和制度載體(制度文化)及其觀念與行為表現(精神文化),人們往往置身某種生產關系而不自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人們的日常觀念與行為中有意識地實踐并實現出來,同時寓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之“道”于器物和制度之中,“由器觀道,以器成道”,借助器物和制度進一步鞏固相應的觀念與行為,通過這種雙向互動,從根本上彰顯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我們可以在國家主體、社會主體、經營主體和個人主體四個層面綜合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建構中國自主心理學知識體系,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性認同與情感歸屬,并主動將其貫徹到自身的意志行動中,從而全面實現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首先,在國家主體層面,建設文化強國不僅需要創(chuàng)造領先世界的器物文化與制度文化,更需要涵養(yǎng)高水平的國家精神與國民素養(yǎng),自上而下培育社會主義心態(tài)秩序。心態(tài)秩序意味著“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讓人人都能安其所、遂其生,從而在頂層設計上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心理基礎和精神力量。心理學可以通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社會共識、增強國民素質、構建社會信任、回應心理訴求、疏解社會心態(tài)等方式培育心態(tài)秩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照搬西方傳統(tǒng)心理學現成的理論與方法。比如,根據著名的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成員傾向于偏愛內群體,貶抑外群體。但實際上,除此之外,人們還會出于對既定社會系統(tǒng)合理性的信任為其辯護,即使它違背了自身利益。列寧在分析第二國際的破產時就在更本質的層面指認了這種“分裂”,即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它意味著工人階級自身的思想意識脫離乃至虛假表征了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現實,從而造成了斷裂。為此,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能夠超越由資本邏輯生產的心理學“斷裂”,并將人民群眾“團結”起來的人民心理學,凝聚民智、民情與民意,從而塑造影響人們認知結構與行為模式的集體心理程序,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人民文明素養(yǎng)與文化自我效能感,為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文化強國建設任務。這種心理學將有助于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其所處的全部社會現實和整體歷史命運,從而成為“有意識的歷史主體”,并通過現實的物質實踐使自身成為真正的、完整的主體,由此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質。
其次,在社會主體層面,作為對國家主體自上而下的心理治理的有效補充,我們需要積極實現國家精神與社會心態(tài)的有機對接,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建設體系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更科學全面地了解“民間與群體非正式體系”的心理特征與變化規(guī)律,把握一定心理群體的集體無意識及其表現出來的集體氛圍和共同情緒,以更具彈性的機制引導與滿足多樣化和專業(yè)化的社會心理需要,搭建社會態(tài)度、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等反饋與干預系統(tǒng),培育新時代社會心態(tài)與社會主義社會性格,為彰顯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這里的社會性格指某一文化中大多數人所共同擁有的具有一致性、穩(wěn)定性、內隱性與能動性的性格結構的核心,其功能是塑造與調節(jié)人們的心理能量,在生產關系與作為其觀念表現的上層建筑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弗洛姆曾揭示過當代資本邏輯中異化了的社會性格,包括順應、進取、容忍、野心、標準化等,它們黏合了資本主義社會,將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剝削關系裝扮為關于自由平等交換、公平正義的大眾迷思,由此發(fā)財致富的本領就被錯誤地歸因為個體順應與進取等社會性格的多寡,從而進一步鞏固了追逐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在生產社會化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中逐漸形成的社會性格則超越了交換抽象及其形成的社會性格。它不再是單向度地服務于物化“死勞動”的病理性政治建構,而是成為文化建設本身的目的和目標,亦即人們得以通過社會主義社會性格之培育自覺把握其作為“類存在物”所固有的改變世界的社會力量,而不再把這種社會力量以資本邏輯所塑造的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從而向下筑牢和優(yōu)化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向上鞏固與豐富社會主義上層建筑,最終實現人的解放。由此,我們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義。
再次,在經營主體層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求我們激發(fā)市場活力,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握消費者與文化輸出對象的心理特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感性信息形式融入商品設計與生產中,兼用外顯路徑與內隱路徑,促進其更加主動地接受,同時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的“文化化”發(fā)展路徑,重視引導與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精神。與資本主義文化工業(yè)從屬于追求資本增殖的資本邏輯不同,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我們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落腳點。它致力于為群眾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產品的使用價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超越以物的依賴性為特征的社會的經濟形式,從而敉平分裂的“苦惱意識”,亦即高貴的精神生活與卑污的物質生活的矛盾。市場并不只是交換所由發(fā)生的單純物化空間,更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場域,它強化了體現于商品之中的社會關系。黑格爾很早就將教育作為人們通過市民社會的生活實踐實現精神轉變,從而超越市場交換構造的外在必然性,“達到自覺的和能思考的倫理”,也就是普遍性國家精神的必經途徑。通過揚棄黑格爾式基于精神勞動的教育,馬克思轉而將教育落實到由改變世界的具體的、歷史的和現實的革命實踐所實現的自我改變之上。這種自我并非作為西方傳統(tǒng)心理學開端和終點的“自我”,亦即那種以內向的和自戀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的自然實體。這種原子自我不是社會崩解的原因,而是客觀發(fā)生的社會的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它以自身為目的,以他人為價值實現的中介,“微不足道的單個人的財富”成為這些人結合的最后目的,因而作為由交換抽象所黏附的烏合沙粒,他們與真正的共同體尚處于分離狀態(tài)。而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自我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從而從那種人被其自身產物束縛其中的必然王國走向真正自我實現的自由王國。所以,文化強國建設要辯證運用市場的教育功能,超越虛假的心理學自我,走向共同體的自我,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可能性。
最后,在個人主體的心理學層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求公民個人培養(yǎng)長期而穩(wěn)定的文化稟性與能力,并將這種能力轉化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物質性文化產品,進而獲得以聲譽和文憑等形式給予的正式認可。這種個人能力不是西方傳統(tǒng)心理學“想象的個體”的內在自然能力,亦即源自個體本身的個體現象,而是時間和文化資本投資的產物,由此就展現為一種文化能力。經濟資本的被剝奪往往導致它所塑造的文化能力的被剝奪,所以我國的共同富裕強調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加大對個人的經濟文化投資,從而提升其生活水平與心理能力。個人在能動地參與文化強國建設時,自覺磨礪與提升認知水平、情感品質、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一整套特定的心理能力,增強文化自我效能感,并在這一過程中形塑新時代的社會主義自我圖式與文化人格,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創(chuàng)造優(yōu)質和豐富的文化產品,獲得各個層面的廣泛認可,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李杰